台湾文学轨制新世纪的裂变我要搞搞
我要搞搞
古远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文系,武汉 430000)
内容摘抄:在新世纪的台湾,民进党实行“去中国化”的文艺计策,国民党的文艺计策不再“以党领政”。文学的出版在传媒语境的巨型覆盖下,作为主流出版体式的公营出版社首当其冲遭逢重新洗牌。文学奖和上世纪最大的不同是蓝绿意志形态和多元共生征象全面浸透评奖体制、机构、出版筹办和读者反馈等方面。大批的原中文系教师转业加入“台湾文学系”后,他们把中国文学带到“台湾文学系”教学中,或进行潜移暗化的浸透,使“台湾文学系”未能达到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鉴别的想法。
要道词:文艺计策;文学出版;文学奖;台湾文学系
文学组织轨制,不仅包括在朝党文艺计策的制定、文学团体的树立以及出版轨制、教育轨制,还包括文学奖轨制的建立。这些轨制在新世纪均发生了彰着的裂变。
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文艺计策
参加新世纪以来的台湾文学,一直与现代社会政事紧密链接。非论是民进党2000年上台8年仍是国民党2008年重新在朝以来,无欠亨过有形或无形的文化或文学计策措施来制约文学的发展。
2011年9月,台湾地区带领东谈主马英九办公室发表第四部竞选影片《读经篇》,画面以孔庙读经班为主旨,叙述读经班如何从大陆到台湾扎根,其想法是传承和发扬在台湾的中汉文化。民进党知谈后立即进行抨击,该党发言东谈主诬称马英九是在向中国古代天子学习“独尊孔教”,但愿马英九不要重蹈中国文化至上、打压原土文化的覆辙[1]。可见,台湾两大政党的文化计策是如斯冰炭不同器。
民进党的文化计策贯彻分两个阶段进行。在取得政权前,他们的文化计策竭力于宣传、催生“孤立的台湾国民意志”。为了让这种意志尽快产生,他们选拔了“一火东谈主之国先一火其史”的作念法。在汗青方面,有史明的《台湾东谈主四百年史》。在文学上,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和彭瑞金的《台湾新文学畅通四十年》,和其遥呼相应。叶、彭所著的两本书,进程不同地强调台湾文学的主体性和孤立性。“史纲”天然出现过“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支流”、“中国抗战文学的一部分”的文句,以及有台湾文学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在台湾的中国东谈主所创造的文学”的话,不外这是言不忠心的名义功夫,一到政事表象稳健如2000年11月出版由中岛利郎和泽井律之合译的《台湾文学史》时,这些阐发被作者本东谈主删得鸡犬不留,并对以陈映真为代表的有强烈中国民族主义倾向的《文季》系统作者,“选拔了抵赖性的处理方式。”[2]
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其文化计策从催生“孤立的台湾国民意志”转向沉稳“台独意志”[3]。为此,他们从政事上鞭策“公投、正名、制宪”,文化上选拔“去蒋化、去国民党化、去中国化”的措施,将叶石涛当年讲的“台湾意志”滚动为“台湾孤立认同”。
值得戒备的是,2000年5月陈水扁在接事演说中初次提议“台湾文化”的见识。他讲的“台湾文化”,是一种与大陆绝对对立的 “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诚然是台湾文化的遑急特征,但过分夸大尤其是饱读动这种文化,其想法是建立所谓“海洋国度”,那就走入邪道。为完竣建立所谓“海洋国度”这一想法,陈水扁选拔了如下作念法:
任命“台独”东谈主士杜正胜为“教育部长”,将“台湾主体性”列为“四大教育施政纲目”;修改中小学教科书,好意思化荷兰、日本等对台湾的侵略,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剥离出来;
沿着“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事台湾”、“中华民国变台湾”的想路,把1949年后的“中华民国”当作“台湾史”;
让大专学校师生把中国文学视为“外来文学”,企图将其与“番邦文学系”合并;
公****不是用国语而是以闽南语命题,初等覆按“本国史地”命题范围不包含神州地面而特指“台澎金马”;
把“乡土文学”、“原土文学”矫正为具有特殊政事含义的“台湾文学”,用“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取代汉语拼音;
拆除象征中国的多样标志、符号、图案和称呼,如企图把“中国文艺协会”、“中国妇女写稿协会”、“中国后生写稿协会”的“中国”二字改掉或调治成“台湾”,后受到会员们的抵制未能完竣;
与此同期,每逢全台紧要选举,陈水扁必扯破族群,操弄“爱台”、“卖台”、“台湾东谈主VS中国东谈主”的议题,不少绿营作者均用我方创作的诗文参与这种扯破族群的竞选文宣服务。
在民进党在朝的八年中,多数文艺界东谈主士不被答理,少数被答理的主要不是看中其文艺成就,而是因为他们赞同陈水扁的台独阶梯,以至“政事正确”的作者作念满八年的“资政作者”和“国策照料人作者”。
欧美色这些赞同陈水扁台独阶梯的绿营作者,为配合民进党的台独文艺计策,作品均凸显“台湾是台湾、中国事中国、两岸互不从属”,“台湾东谈主不是中国东谈主”的主旨,如李敏勇《诗东谈主的忧郁》。李乔的《文化、台湾文化、新国度》等论著,也饱读动“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切割,还把两岸说成是“异己关系”,将“中华民国”定位为华东谈主国度,而不再是“中国东谈主”的“国度”。
文艺计策作为政府部门的一种措施,根底无法解脱政事。多年来,东谈主们把文艺计策行为是政府行动,属政事征象;关于文艺计策的磋商,也多从文艺政事学的角度切入。民进党为了更好地遮掩我方的政当事人张和争取中间群众,有时改用说话角度去贯彻我方的文艺计策,具体说来是把台湾文学等同于母语文学。为了使母语文学后继有东谈主,在教育体制上强调多元文化和原土文学。至于母语教学,从小学生作念起,每周条款他们学河洛语即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说话因混乱且使用的东谈主极有限,请不到敦厚只好销毁。这无疑增多了学生们的课业包袱,天然收不到显著恶果。因为这项母语教学规划仅仅民进党文化计策的一场政事秀,想法在于建立与大陆不同的语文系统,即用“华东谈主”取代“中国东谈主”,用“台语”取代“汉语”,为畴昔的“孤立开国”铺平谈路。关联词政事标语喊得震天价响不等于教学决议的落实,且不说母语课本奇缺即是有也不长入,单说师资严重不及又莫得相应的培训机构,课本研发、经费等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只好任其自生自灭。如斯不负服务,是民进党文化计策的一大北笔。
堪称饱读励作者创作目田的民进党,其文艺计策不会用典范的文本发布,而是用带领东谈主的演说或代表在朝党政当事人张的泰斗东谈主士讲话及关联著作来抒发。这些讲话和著作离不开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是“两国文学”的旧调重谈,但由于它代表了“扁政权”的声息,所论辩的亦然台湾文艺发展标的性问题,因此它通常具有文艺计策的酷好。
所谓的“原土文学”,是深绿东谈主士的另一个“孤立”法宝。叶石涛曾借评“原土文学”的代表钟肇政的演义时声称:台湾东谈主“认同我方是汉东谈主不等于认同是中国东谈主”,“光复时的台湾东谈主蓝本有猛烈的意愿重新回到‘故国’怀抱的,可惜从中国来的统辖者轻蔑台湾东谈主,毁坏了台湾东谈主好意思好的固有的伦理,使台湾东谈主再沦为‘同族’的奴隶,这动摇了台湾东谈主蓝本有的认同感,使得台湾东谈主离心离得以致于为糊口而不得不举义抗暴,‘二二八’于焉发生”,于是,“认同感”透澈恣意[4](5)。这种不雅点,叶氏在新世纪也反复讲过屡次。这和李登辉认为我方是日本东谈主,以及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是绝对一致的。叶石涛从文学阐发走向文宣说教,把我方的态度牢牢向民进党乃至开国党的文化计策靠近,绝对取代了文学月旦的酷好,把我方绑缚在政事战车上,和他我方反对过的50年代出现的“反共文学”体现出惊东谈主的同质性。
民进党在朝前后泰斗东谈主士讲话的发表即准文艺计策的出现,是一种特殊征象。它之是以成为“非典型”文艺计策,是因为民进党从不认为文艺不错剿袭检验、压迫或指点,故他们一丝制定文艺计策,而改用泰斗东谈主士的讲话内容去代表民进党的政当事人张和态度,或者说让他们的发声对在朝党无形的文艺计策作施展和补充。正因为如斯,叶石涛的讲话均被其侍从者作为文艺计策去贯彻,因此它比来自官方由生手草拟的文艺计策文本更具有敕令力和影响力。
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民进党认为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指导想想使其文化计策离不开“反共”和“反中”这两条。2008年8月北京举行奥运会时,绿营东谈主士发怵汜博的京奥所形塑的中国正面形象,势必会增强台湾东谈主民认同故国大陆的信心,松动民进党多年经营的中国“侵略台湾”或企图“吞并台湾”的意志,于是先把北京的奥运会臭名化为“纳粹奥运”,并把中共带领东谈主抹黑为“抑遏太平”的“纳粹首脑”。恰是字据这种想维方式,民进党在文艺界的代理东谈主彭瑞金屡次把大陆磋商台湾文学的服务者打成“文学恐龙”,说他们写的台湾文学史是造谣出来的“龙的听说”,并点名刘登翰主编的两卷本《台湾文学史》“展现出莫得涓滴掩藏愧耻的文化侵略霸权赤裸裸的嘴脸,要吞并台湾文学”[5]。 (6)这里把正常的、对等的文化文流说成是“文化侵略”,把整合分流的两岸文学诬告为“吞并台湾文学”,这除裸露其胆小外,也阐述他们是如斯排外和自命不凡。
非论是叶石涛仍是彭瑞金的文章或讲话,天然具有文艺计策的泰斗性,但毕竟不是以文献的体式下达,穷乏了文艺计策的格式和正当性,因而在领略上导致深绿和浅绿东谈主士领略上的不对。对他们的争论乃至内斗,这里从略。
不再“以党领政”的国民党文艺计策
非论是一个地区仍是一个国度文艺的发展,均与在朝党所奉行的文艺计策有密切的关系。在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文艺的发展,就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文艺计策”息息关联。
国民党的文艺计策,从共时性看,其内容充满内在病笃力又复杂多变;从历时性角度看,则由于受不同党主席的影响而有一个转机过程。
国民党迁台后文艺计策,源泉来自蒋氏父子统辖时期。在戒严期间,国民党一直以“中汉文化的正宗代表”自居,并于1967年发动了以 “增强民族认同,培养民族自信心”为宗旨的“中汉文化回复畅通”。在文艺方面,国民党吸取昔时有文艺计策而落实不力导致失去民意,从而丢掉大陆的教诲,因而在50年代制定了以“反共抗俄”和“战斗文艺”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计策,并通过由蒋经国带领从属“国防部”的“总政事部”和由张谈藩出头组织的“中国文艺协会”两个系统贯彻。这受到目田派作者的抵制,他们反对官方制定文艺计策去制约创作。胡适说:“文学这东西弗成由政府来指点,更不大约由政府来指导。”[6] 乡土文学在70年代后期兴起,使国民党文艺体制的建构尤其是“伸开反共文艺战斗服务实施决议”速即式微。1981年,“行政院”下属的文化专责机构――文化设备委员会的成立,“在某种酷好上,结果了昔时以党领政,以党决定文艺计策的期间。”[7]具体来说,国民党主导意志形态的“文工会”下设的“中央文艺表面指导小组”,在原土化海浪冲击下已无法 “指导”,只好将昔时查扣期刊、出版物的颓废作为,和召开“寰球文艺会谈”达到控制公论的作念法,改成为作者服务为主。
李登辉主政时期文化计策前后有所不同。1996年以前,李基本上剿袭蒋氏父子以“中汉文化的正宗代表”自居的文化计策,强调 “博学多才的中汉文化,是举座中国东谈主的共同吹法螺和精神撑持”,以致还提议“经营大台湾,建立新华夏”的标语。其后,李在政事上不再认大陆是故国,强调原土化、台湾化,在教育和文艺界限初始刮 “去中国化”之风,为“台独”想潮泛滥培育了温床。
90年代本是多元共生的期间,跟着台湾经济体制和两岸关系的变化,这时原由蒋介石的心腹张谈藩制定的文艺计策早已名存实一火。基于这种情况,他们不再视文艺为一种素养或规训,不再迷信职权的轨制化体式。为幸免让东谈主从计策中径直空猜测政事意志形态的控制,便参加了清贫具体文艺计策的浅显而治期间。即是说,与时俱进的国民党不再像50年代那样去草拟“现阶段的文艺计策”,其文艺主张时常不以文献的体式下达,而主要通过带领东谈主的讲话进行宣传和实施。
2000年台湾初次政党按序,国民党离职,后于2008年重新在朝,初始回来被民进党摒弃的中汉文化。马英九还在当台北市万古,就相配深爱文化服务,在全岛市县中首设文化局。担任台湾地区带领东谈主后,在其竞选过程中也提议详细的文化政见,但愿台湾能竟然作念到文化立“国”,但愿用文化来深耕台湾,用软实力来面对世界。他明确将台湾文化定性为“有台湾特色的中汉文化”[8],即认为台湾文化属中汉文化之一种,它不同于大陆任何省市,是一种渐渐发展出“本身特色”的文化。“它的根来自中华闾里,关联词在台湾却落地生根,枝繁叶茂。”[9]马英九《政事和行政要为文化服务》这篇讲话,可视为准文艺计策文本,这和蒋介石《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有同等的酷好。
民进党曾将“中汉文化回复总会”改为“国度文化总会”,马英九在朝后再把 “中华”二字补回,还一度躬行兼任“中汉文化总会”会长。为剿袭和施展中汉文化,以设备“中华”为本位有特色的台湾文化,马英九通过辩论部门选拔了一系列措施:调整中文译音计策,将陈水扁时期强行通过的通用拼音重新改为汉语拼音;将被陈水扁去掉的“中国”昂首的单元称呼予以规复;重新核定教科书,增多中国史的教育内容;规复祭孔行径,首创遥祭炎黄鼻祖的前例;提倡笔墨“识正书简”;饱读励两岸民间互助编撰中华说话笔墨书;力推绽开陆生入台就读和大陆学历采认等。[10]
马英九政见中有一个很遑急的见识:“海峡两岸在昔时的几十年中,尤其是在威权的年代,文学许多是为政事服务的,关联词我在台北市长的时候就提议一个不雅念,当今要倒过来,政事和行政要为文化服务,要为文化界湮灭隔断,让它有更广袤的空间,这个是咱们政事东谈主物应该作念的。”[11]政事为文化服务,是一个极新的文化不雅念,亦然国民党文化计策大逆转的一个信号。它标明重新在朝的国民党,对文化和文学界是深爱的,而这恰是刚从“绿地”中走过来的文化东谈主非常温和和盼愿的。为不使这些东谈主失望和贯彻“政事为文化服务”这一主张,国民党在新世纪对文艺选拔了如下措施:
一、成立“文化部”,任命有名作者龙应台为首任“部长”。这个部门的成立,撑开了文化方式,让文化更兴旺,文化东谈主更灵验武之地,从而深化了两岸文学疏导的密度、深度与广度。
二、台湾文学馆历任馆长均是绿营东谈主士。马英九在朝后,改派中央大学的李瑞腾当馆长,这意味着“蓝营”重新夺回台湾文学的讲授权。不外,文学馆毕竟设在南部。鉴于原土势力刚劲,新馆长还得和“绿营”融合,不然服务无法开展。
三、民进党在朝后,台湾文学年鉴的编撰不再由原属国民党文工会统帅的《文讯》杂志负责,改由绿营控制的静宜大学中文系接手,于是“年鉴”颜色由泛蓝调治为泛绿。从2009年起,台湾文学年鉴的主编权重新回到李瑞腾手中。从“台湾的文学年鉴”到“台湾文学的年鉴”再到“台湾的文学年鉴”,这种大变脸,可看出政党按序给文学资讯带来的伤害。
四、“国度文化艺术基金会”自2008年起颁发“国度文艺奖”以详情艺文服务者,并将奖金提高至100万台币。为了延续这些得奖者理念与功绩,辩论部门竭力于出版得奖者列传。“中国文艺协会”、“中国妇女写稿协会”、“中国后生写稿协会”等组织的称呼则保持不变,并尽可能让其发展壮大。
五、对峙用中文写稿,不颂赞全面使用“台语”,更不同意唯灵验“台语写稿”的文学才是台湾文学的不雅点。
作为马英九期间文艺计策掌门东谈主的龙应台,绝对不同于50年代的张谈藩。她莫得显著的政事地位而有显著的文学创作收货。她不靠政事布景,不靠与官方拉关系而靠我方的智力翻开文艺局势。但限于其“外来”――从海外、境外回来台湾的布景,对台湾文艺了解不够深,并在越过蓝绿两方面作念得不睬想,因而常受到两派的挫折。作为一位文艺内行者,龙应台面对群众的活气心思,每天毕竟表情千里重,好像戴着头盔要去参军,或者是高空跳水。不错预料,龙应台一朝在地雷阵中跳芭蕾舞提前 “阵一火”后,重新和文学“复婚”也就计日程功。
新绪论期间的出版体制
新世纪台湾文学的出版,用现代专科的企划经营与世界接轨的技能酿成快速发展,业已形成了兼具“纸质书”与“电子书”双重性质的文化近况。在此过程中生成的出版文化,见证着并以它不同于上世纪的功能上风,日益长远地参与到新世纪文学轨制的建构之中。
在传媒语境的巨型覆盖下,作为主流出版体式的公营出版社首当其冲遭逢重新洗牌。如果说在上世纪解严后,现代出版的蜕变对台湾文学所产生的冲击波还未引起东谈主们刮目相看,那么到了新世纪,那怕是对出版体制的变革持保留风格的东谈主,都会强烈感受到“台湾”取代“中国”的想潮及网罗对文学出版所产生的的解构力量。不仅纸质出版经历着从“说话”转向“图像”,参加视觉文化的新阶段――如九歌出版社增多视觉阅读的裁剪方式,出版“立体演义”,况且跟着科技立异尤其是电子出版物的上市,台湾新世纪的出版体制无疑发生了紧要变化。
之是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无论是出版群落、作者戎行仍是竹帛出产、出版传播、读者破钞,都出现了昔时少有的文学生态。比如传统的出版阛阓由琼瑶、三毛、古龙还有席慕蓉等流行作者所把持,当今调治成九把刀一类的网罗写手通过上网或手机,让文学走入“寻常庶民家”。文学出版阛阓历来是具有文学知识或写稿智力的读者所组成,当今调治成不一定具有零碎文化水准的网民以及手机一族,他们不受纸质本的要领不错在地铁或餐馆无节制地阅读作品。即是说,“文学传播初始由单向传播调治多向交互式传播,由延伸性传播调治为迅捷性传播等,从物资、时刻、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了原有的藩篱,完竣了文学的无隔断传播等等,不一而足。”[12]
乍看起来,新世纪的台湾文学出版轨制向出版民主化、目田化迈出了一大步,竹帛的出产比任何时期均显得活跃甘愿,可把新媒界繁衍的网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在归拢维度上进行对照,就可发当今网罗上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垃圾甚多,再高贵也敌不外专出纯文学的“五小”出版社的出版品。这“五小”出版社的“小”,系相对“联经”、“时报”等资金丰足的大出版公司而言,计有“纯文学”、“地面”、“九歌”、“尔雅”、“洪范”。纯文学出版社已于1995年结果,地面出版社于1990年让出了经营权,尔雅出版社在新世纪仍出版了在文学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洪范书店仍是以出高尚的严肃文学为己任。
作者办出版社是我国新文学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1949年后在大陆被中断,而台湾却一直保持着。在“纯文学”等所谓“五小”出版社中,对峙最久、见效最为显著的是成立于1978年3月的九歌出版社。办文艺出版社容易倒闭,即是不关门也会越办越小,能对峙下来亦然因为渗淡经营,可蔡文甫创办的九歌出版社却越办越兴旺,老字号的“九歌”竟像母鸡下蛋生出了子公司。在“九歌”出版史上,值得称谈的是《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其中1970―1989年分为新诗、散文、演义、戏剧、批驳五卷,计15册,出版后在海表里得回一派好评。他们又于2003年推出1989―2003年同名“大系”,仍分五卷,共选300多位作者的作
品,计12册。对台湾现代文学磋商,这两套“大系”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如果把各卷《导言》汇合起来,也就成了台湾文学最好的断代史。
文学的出版过程在新世纪的台湾未纳入官方长入处理,裁剪便成为竹帛出版的遑急守门东谈主。台湾不比大陆有严格的裁剪初审、裁剪室主任复审、总裁剪终审的“三审”轨制。至于故意从事私费出版的出版社,审查更为宽松,有的则根底不审查,校对也交给作者本东谈主,因而错字许多,时常出一本新书附赠一本正误表。规模较大的出版社不存在这个问题,服务裁剪厚爱审稿校对,舛讹一丝。
由于流行文化不绝挤压精英文化,再加上老庶民深广流行历史怀旧心理,这酿成新世纪的文学出版有两个看点:一是回忆录的出版,最得手的作者有龙应台、王鼎钧、皆邦媛。二是经典的重塑,如九歌出版社对文学不变的对峙便表当今出版“典藏演义”、“典藏散文”,以及用套书体式告白倾销的“名家名著选”。此外是老一辈作者全集和文集纷纷出版。
一个大型出版社零碎于一个行政机构。在大陆,由于出版公营化,故社长绝大部分为中共党员,而台湾的民营出版社莫得这一轨制。在宝岛,谁出资出版,谁即是雇主,但这不等于说出版社绝对脱离政事。一般说来,出版社不管有任何政事神采,都不会公开打出旗子,都会“机灵地”伪装我方的意志形态、职权结构、预诞生场、情谊偏好、东谈主际网罗。只如果好作品且有销路诚然都快意出版,但个别作品政事神采太浓如深绿色作品,北部的蓝营出版社便会抵制,如杨青矗堪称“以文学为清秀岛历史为见证”的长篇演义《清秀岛进行曲》,尽管得回了“国度文艺基金会”的创作补贴,“国艺会”也中介了北部的一家驰名出版社协助出版,但该出版社负责东谈主看完文稿后,以为此书的内容太敏锐,波及一连串的选举畅通、劳工畅通、逮捕刑求、审判狡辩、林家血案、国际东谈主权补助,只好将文稿打回[13]。
新世纪的台湾文学出版传统韵味日渐退化与官办出版社竟然削株掘根分不开。还在运作中的中正书局亦然道尽途穷,早已莫得当年的气派和风姿。追思五六十年代,党营、军营、公营出版一直是国民党在文化行状上的一张王牌,从老资格的中正书局外加中汉文化行状出版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到六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早晨文化行状出版公司、华欣出版公司以及风风火火的幼狮文化公司,在出版阛阓大放异采。可到了80年代初,跟着党外畅通的兴起,出版阛阓新添了标榜台湾意志、宣扬原土文化的前锋出版社,以后又有座落在南部的春晖出版社。这两家出版社到了新世纪尽管运转弯曲,“前锋”一度还差点关门,但毕竟苦撑着出版了一系列本省籍的作者作品,并成了台湾文学主体阐发的基地。其中前锋出版社台独倾向昭着,在2001年出版宣扬台独的《台湾论》日译本大捞了一把,同期激发重大争议以至成为“事件”。“春晖”虽扎根于高雄,却替全岛的原土文学发声。望春风文化行状公司则以出版李乔的台独文化阐发著称。
以出原土文学著称的南部出版社,在全球化语境下,与北部的九歌出版社、尔雅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比拟,均濒临着窘境。台北市毕竟结合了全台湾最大的出版资源,其中新兴的以刚劲势头发展的秀雄风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引东谈主戒备,它是台湾唯一同期领有POD随需印刷工夫与BOD随需出版机制的公司,比年来因为出版种类丰富,已渐渐成为台湾新兴出版阛阓的驰名品牌。2008年起,更得回独家授权,成立台湾唯一专卖官方出版品的展售门市――“国度书店”,与“国度网罗书店”(www.govbooks.com.tw)互相呼应,为更多海表里读者提供进一步的优质服务。秀威公司全力研发数字化出版处理系统,将谋略机和网罗工夫往往行使于出版处理、裁剪、印刷、销售等,积极鞭策数字出版,以新式态“大批订作念”(mass customization)出版模式,达到出版品的专科化、客制化和数字化,透过信息网罗完竣全系统的动态处理。他们经营理念是:中枢价值在于大约提供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居品与加值服务,其出产型态为大批订作念(Mass Customization),即个东谈主化、分众化与客制化。POD是该公司掌捏出产工夫的基础,出版则为应用。他们碎裂make then sell传统卖书模式,改为sellthen make的零库存出产。所有出版历程一次一起完成,让知识传承莫得封锁,让纸本竹帛永赓续版。[14]
新世纪以来,台湾出版业竞争锐利。从《结伙文学》总裁剪位子上御任的初安民,另办《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和同名的出版公司,与《结伙文学》和结伙文学出版社成犄角之势。他们在昏暗较量,“印刻”后劲大,有其后居上之势。非论是北部的“东大”、“三民”、“麦田”,仍是南部的“春晖”,不管有何等强的主不雅性、偏狭性、利益性,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出版理念在新的出版阛阓中苦撑、鏖战。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台南的台湾文学馆出版了《2007台湾作者作品目次》《台湾现现代作者批驳贵府目次》《台湾现现代作者磋商贵府汇编》《台湾文学史长篇》等一系列套书,远远跳动当年由军方出资的早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丛刊》《中汉文化百科全书》《中华通史》等丛书的规模。这一方面是由于该馆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与前任馆长的奋勉尤其是新任馆长李瑞腾激越要将台湾文学馆办周到球的台湾文学磋商中心的理念辩论。
更仆难数的文学奖
在文学奖方面,50年代最具泰斗性的是官方诞生的“中汉文艺奖”,于1955年闭幕后仍有军方、党方和政府部门颁发的多样文艺奖。可这些官方文学奖的泰斗性在70年代后期已被《结伙报》《中国时报》的文学奖所取代。到了政权按序,跟着政事夜市吵杂超卓,跟着选举涎水漫天飘洒,跟着“去中国化”想潮愈演愈烈,台湾的文学评奖轨制在新世纪发生了裂变。
新世纪文学奖和上世纪最大的不同是蓝绿意志形态和多元共生征象全面浸透评奖体制、机构、出版筹办和读者反馈等方方面面。官办的如“国度文艺奖”、“总统文化奖”、“金鼎奖”尽管还像昔时那样对文学发展起着所谓样板作用,但大部分作者对其评奖规范均不招供。蓝、绿两派和破钞阛阓无时无处不在建立各自的评价规范与机制。即使是标榜最客不雅的评奖,也或明或暗受这种规范与机制的制约。这即是说,评奖轨制是按照各自“政事正确”原则和艺术规范,“制造”我方的文学明星,推出我方招供的“优秀”作品,另一作用是让作者们在简历中增添一条得奖阅历。
新世纪的台湾文学奖,可谓是琳琅满目。且不说全球性的、全岛性的、地方性的,还有属于媒体、宗教、学校、基金会、行业会、服务室的。这些文学奖所从事的文学行径互相作用,共同参与了新世纪台湾文学轨制的建构。在新世纪台湾文学场域中诸多评奖行径,不仅包括月旦和创作中所行使的一般文学知识,也包括政事知识、社会学问、阛阓意志。恰是这些知识的协力作用,决定了新世纪台湾文学奖的基本形态。创办杂志、举办会议、对获奖作品进行评价,然后出版得奖者列传,让得奖者巡回演讲,是影响新世纪台湾文学奖变革的遑急方式。文学媒体、民间团体、台湾文学馆、地方文化单元也由此成为新世纪文学奖变革的遑急推手。
新世纪台湾文学奖的泰斗性起首于政事职权及由此带来的文学话语权。即是说,某些全岛性的文学奖东谈主们之是以看好,很猛进程是因为主办者和在朝者有邃密的互助关系,领有充分的行政资源,不然光亮度就不大。如由“中汉文化回复畅通总会”于2001年创办的“总统文化奖”,在民进党统辖时期被“绿化”,钟肇政等绿营作者得回了零碎于毕生成就奖的百合奖。
官办奖为幸免僵化和公论的挑剔,也作过一些小修小补的蜕变,如“国度文艺奖”原称为“国度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这里有旧制与新制之别,其各异就在于旧制“类别与形势”较为邃密齐全 ,比如文学部分,旧制细分演义、散文、儿童文学、新诗、旧诗、歌词、列传文学、新闻文学、戏剧、文艺表面、电影脚本等,每届恳求东谈主够水平则颁发,无则从缺。新制则较深爱毕生成就,这巧合与当年景就辩论,如文学类仅一东谈主得奖,是为了实行得奖者的创作经验与成就。
在政事正确――审好意思规范――阛阓效应三元模式的新世纪文学评奖机制中,获奖者的因素在走向年青化。由领先为包括资深作者、传播者和破钞者在内的极具兼容性的话语,而跟着东谈主们对文学界近况及文学阛阓的长远把捏,得奖者更多的是新一代作者。恰是靠这种其后居上的少壮,潜在地影响着新世纪台湾文学奖体制的变革。由《结伙报》系主办的《结伙报》文学奖和《结伙文学》新东谈主奖之是以未尝老化,不仅在于它的公开原则,还在于这个奖一直在隆起新东谈主,不被有名作者所把持,如2012年第34届《结伙报》文学奖,刚大学毕业的舒猫(吴纯)便榜上有名。
新世纪台湾文学场域在松开官办文学奖向地方化歪斜的蜕变中,迟缓确立了作者们联系于政事侵犯的独速即位。“服务室”的加盟,也给浅显文学得奖开辟了新管谈,而高校台湾文学磋商的开展,亦为文学论著参加评奖机制架起了桥梁。这方面的文学奖有由明日服务室于2005年创办的温世仁武侠演义百万大赏征文,由台湾诗学社于2009年创办的台湾诗学磋商奖和由台湾文学馆于2005年创办的台湾文学磋商论文奖助。
新世纪台湾文学奖另一隆起趋势是抽象型的奖项在萎缩,而故意化的奖项越来越多。这故意化表现之一要么获奖者是清一色原土作者,要么原土作者是专用母语创作。另从文学上分,有演义奖、散文奖、新诗奖、翻译奖,还有长篇演义发展专案、九歌二百万长篇演义奖、倪匡科幻奖、儿童文学奖等等。也有以作者定名的文学奖,如由个东谈主出资诞生、碎裂官方文学奖的一统六合的“吴污流文学奖”、“巫永福奖”、“吴三连奖”。另有为系念散文兼翻译大家梁实秋而设的梁实秋文学奖,它走过四分之一生纪后由梁实秋生前执教多年的台湾师范大学接手,东谈主们期盼它“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有些地方文艺奖天然覆盖面不广,但在县市起到了饱读励创作和振兴文运的作用,如由台南县政府创办于2002年的玉山文学奖,由高雄市文化局创办的“打狗(高雄的真名叫“打狗”)文学奖”,以及由台中市创办的大墩文学奖、台北市创办的台北文学奖、台北县创办的台北县文学奖。这些奖从征文到评审再到受奖,差未几花一整年时刻。可惜的是受奖后作品的传播堕入窘境。主办者一丝洽商获奖作品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被往往阅读及批驳。“作者生活的难熬、出版阛阓的‘冷清’与受奖时的‘吵杂’竟然成了南北极的对比。”[15]
文学奖本是作者的身外之物,但仍有一些作者尤其是不入流的作者对此趋之若骛,以让文学奖评释我方的文学地位和身份。为餍足这些作者的条款,多样部门均参预文学奖,为文学奖游戏另添了几分“亮色”,如性史2006征文、外籍劳工诗文比赛、基督教雄善文学奖,另有宗教文学奖、法律文学创作奖、台北旅行文学奖、叶红女性诗奖、世界汉文文学奖、海翁台语文学奖、台湾闽客语文学奖、彭邦桢诗奖、台湾诗学散文诗奖、林荣三文学奖、台湾文学部落格奖、日暮途穷后生文学奖……
有一部风行一时的草根电影叫《纵脱的石头》。套用这句话:新世纪以来台湾民间文学奖“日暮途穷”以至更仆难数,也竟然到了“纵脱”的进程。它们分享着如下几个特征:“真假难辨、反讽主义、玄色幽默。”[16]不外,这样多民间文学奖,毕竟阐述非官方奖已成为驾御台湾新文学发展的遑急力量。其特色是未经过蓝绿两党意志形态的泰斗认证,另在文化成本和经济成本上,都谈不上丰厚。一朝主办单元“断奶”,这些文学奖也就无疾而终。
多如牛毛的新世纪台湾文学奖项,如果不是不可救药,就怕亦然问题重重,急需下猛药休养:1、奖项相似,酿成一稿多投,重叠发奖,吃亏资源。2、不少奖项不仅资金欠缺,稿源也严重不及。3、许多征文作者均以前次得奖作品为样板进行炮制,有首创性的未几。4、文类不服衡,许多文学奖偏向演义、新诗、散文三大类,脚本的搜集时常被忽略。5、跟着副刊向文化方面转型,能登较长的短篇演义的副刊越来越少,因而征文时对短篇演义的数字条款越来越短,这不利于这种文学的发展。6、评审团队与机制未能实时刷新,评审委员长久老形貌居多,得奖者也差未几是固定那几位。有一句“名言”为:“评审的名单出来,就知谈会是若何的作品较可能得奖。”7、某些征文奖已成了投契分子参加文学界的垫脚石[17]。更遑急的问题是族群扯破浸透其中,如2000年夏天,高雄市文艺奖文学部颁予以中国意志著称的余晖中,中生代独派诗东谈主张德本认为余晖中莫得资格得此奖项,便在受奖仪式上举着拳头高喊:“强烈抗议!不许打压台湾文学!”2011年在台北颁发的“国度文艺奖”也有小插曲:躬行到场的台湾地区最高带领东谈主马英九非常上台致赠五位得奖者小礼物,唯独歌剧艺术家曾谈雄不肯上台,他示意这是艺术的局势,不应扯上政事。不外,马英九过后仍走下台躬行向这位绿营艺术家捏手谈贺。
在稠密活气和反对声息的背后,荫藏着台湾文学界一直不敢面对的事实:文学评奖受到政党、公论、商风、社团制约的因素,越来越多外皮势力在侵犯它们,这些势力湮灭了评奖是为了再现典范乃至发现经典的可能性,使既定的好意思学态度无法遵从,最终导致了文学评奖成了某些小圈子“排排坐,分果果”的吊诡,使某些文学奖不但在社会上影响甚微,即便在文学界也少有东谈主问津。这点恰恰和南京大学王彬彬评某些大陆文学奖一样:所谓文学奖,不外“是组织者、评委和获奖者的一次自助餐。”[18]
台湾文学系在“变质”?
日据时期天然废止中文,但仍有少数学校保留台湾语文的教育。日本投诚后,国民政府在全面禁用日文时猖厥实行国语,其代价是台湾方言被湮灭。这种独尊国语的局势,一直到1997年才有较大的改变。恰是这一年,淡水工商处理学院台湾文学系与新竹师范学院下设的台湾说话与语文教育磋商所初始招生,这标志着台湾文学零碎语文教育与磋商稳健参加高级学府讲台。
在民进党新千年在朝后,自上而下饱读励各大学成立台湾文学系和台湾文学磋商所,于今已有20多所大学领有这方面的教研机构。其中2000年8月成立的得手大学台湾文学磋商所,是全岛第一所。该校2002年9月诞生的台湾文学系及博士班,又成为全岛唯一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台湾文学教研机构,这个机构先后由陈万益、吕兴昌、游胜冠、廖淑芳等东谈主担任台湾文学系系主任。
作为一门在90年代产生的台湾文学学科,其磋商对象为含原住民与汉东谈主两部分的民间文学,明清、日据期间的古典文学,日据时期的新文学及战后各阶段文学。得手大学台湾文学系本科班的教学想法为:建立台湾文学的知识体系,传承台湾文学香火;培养台湾母语及台湾文学师资,落实台湾文学与说话教育;改善台湾文学生态,莳植台湾文学磋商水准。磋商班的教学想法为:一、全面搜集台湾文学的关联文献史料,并作长远探讨;二、对台湾文学进行全场所的比较磋商;三、强化文学表面与磋商方法的锻练;四、深爱区域文学的比较磋商,以此凸显台湾文学的在地性,并通过不同区域的比较,浮现台湾文学的特色。[19]
得手大学台湾文学系和台湾文学磋商所成立后举办了一系列与台湾文学辩论的学术行径,其中2002年11月主办了“台湾文学汗青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庚12月与《台湾日报》合办“党外畅通与台湾原土化茶话会”。该校还出版有关联刊物,如2003年4月游胜冠主编的《岛屿文化批驳》季刊创办,2007年4月《台湾文学磋商》创刊号问世。
在咫尺台湾各大学台湾文学系所中,得手大学台湾文学系和台湾文学磋商所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他们取得了紧要收货,但急独派远远不餍足于这些,他们强调台湾文学系必须与中文系全面切割,可令他们担忧的是稠密台湾文学系所与中文系无法作念到如同楚天河界那样分明。为此,得手大学台湾文学系蒋为文写了一篇《一个莫得阛阓区隔的学系?――论台湾文学系所的近况与畴昔》[20],他认为:
现时台湾文学系所的最大危境是莫得与中国文学系所建立阛阓的区隔!也即是当外界来看这两个系的时候,除了名字不同,其余的师资、课程、与磋商界限似乎莫得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各异是中国文学系较偏重古典文学,而台湾文学系则偏重在现代文学。即便如斯,跟着越来越多学校的中国文学系初始调整阶梯、加剧现代文学比例之后,这样的唯一各异也渐渐贬低了。
蒋为文提议“莫得阛阓区隔的学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外,探讨起来由于各东谈主不雅点不一致未免见仁见智。在咱们看来,从文学教育方面来说,如果不是诞生“台湾文学系”而是诞生台湾文学专科,它有意于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日文系、历史系的科际整合,有助于培养台湾文学磋商东谈主才,有意于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台湾地区现代文学分流,有助于台湾文学磋商从旯旮走向专科,使台湾文学磋商、创作与教学成为文学院发展的一大特色。但“台湾文学系”的诞生宗旨是为了与中国文学分庭抗礼。只消“台湾文学系”一成立,各大学一年齿学生必修的《大学国文》就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台湾文学课程,这样使学生减少了来回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契机,这就难怪中文系训诲从此招中国古典文学磋商生难上加难。从这个酷好上来讲,说“莫得阛阓区隔的学系”并不相宜实践。
磋商台湾文学,本应是大学中文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台湾在五、六十年代实行腥风血雨,不许训诫中国现代文学,再加上中文系长久以来厚古薄今,甩不掉国粹的千里重包袱,致使许多东谈主并不认为台湾有文学,或认为有文学但成就很小,绝对不值得磋商,这便形成磋商腹地文学莫得学术地位的偏见,使台湾文学一直无法参加高校讲坛。即使有少数东谈主磋商,其磋商对象也只限于台湾传统诗和汉诗。解严后,轻蔑、糟踏原土文学的台湾高校,由于文化不雅念的改变,敦厚不再轻蔑台湾文学,学生也纷纷成立了“台语社”、“台湾磋商社”、“台湾歌谣社”等团体。当中文系还在外围打转时,外文系的学者颜元叔、叶维廉、刘绍铭及其后的张诵圣、王德威,利用海外的讲坛和研讨会局势,猖厥宣扬和实行台湾地区文学。恰是在他们感召下,台湾原土出现了一支为数可不雅的统独学者兼有的磋商戎行。那些独派学者一直将中国文学视为外来文学加以排挤,并盘算推算将其“挤”到外文系里去。这阐述“台湾文学系”成立不是一般的学科设备问题,而是受政事驾御,是为了解脱中国文学的“羁绊”,这将酿成台湾大学生不认同中国文学,并在族群和国度认同上出现严重偏差。这就不难领略为什么“台湾文学系”和磋商所的训诲许多东谈主志不在学术而在鉴别畅通,以至有东谈主认为他们畅通高于学术[21]。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咫尺台湾文学磋商界限,一直是被‘非学术阐发’所把持”[22]。不外,台湾文学系建立多了,有时确会“变质”:比如大批的原中文系教师转业加入后,他们把中国文学带到台湾文学系教学中,或进行潜移暗化的浸透,使台湾文学系未能达到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鉴别的想法。那怕是未摘掉台独帽子的陈芳明,他主理的政事大学台文所,独尊汉语而不见台语,以至招�“制造台湾文学生态熬煎”的批判[23]。可见台湾文学系、所不仅充满中国意志与台湾意志的对立,况且“浅绿”与“深绿”派在如何看待台湾文学用何种说话写稿上,亦然暗流汹�,斗个不休,以至“转系生一年比一年多,对台文系出息不看好”,即使是被视为台湾文学系重镇的得手大学,学生也怀恨学习4年莫得竟然学到智力,“让我拿出来告诉所有东谈主‘我读成大台文系’的东西?”[24]
天然,蒋为文提议“莫得阛阓区隔的学系”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鸡同鸭讲。只不外是他条款太多太快,这体现了台独诉求者的暴躁。用平常心看,是因为非论是台湾文学系所的敦厚仍是学生,主张台湾孤立的并不占多数,稠密师生也莫得明确表态中文系应与“番邦文学系”合并。他们只以为成立所谓“台湾共和国”只会给台湾东谈主民带来熬煎,不如保持不统不独的局势更有意于生活的耐心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服务。这就难怪蒋为文艳羡:“不少台文系所的敦厚心里头根底就不把台湾当作东权孤立的国度,而是把台湾文学当作念中国文学的一支。比方,有些台文系敦厚把白先勇、张爱玲、余晖中等属中国文学界限的作者作品竟当作念台湾文学的主流来处理。”[25]比如得手大学台湾文学系所就开设有“中国现代文学选读”、“从白先勇到郭松�60年代现代演义家作品”、“现代诗”、“现代散文”、“后殖民文学选读”等课程。
另方面,多数台湾文学系师生不认同唯灵验台语写稿的作品才叫台湾文学,这正如熊猫天然是从大陆引进,但弗成简便地说它即是“外来种”,因为熊猫与台湾的黑熊有相似的属性。正如乡土作者黄春明所说,唯灵验中文写稿才有意于与读者疏导。为了把中国语文当成新的个东谈主母语,台湾文学系师生以致“进一步‘讨饭赶庙公’初始会剿台湾原土说话,以正当化他们使用华语的行动。”[26]这里用“会剿”一词,有夸大因素,但“讨饭赶庙公”者如实认为台湾文学系不应与中文系全面断裂,这是基于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分支的不雅念。也恰是基于这种不雅念,他们不赞同“台语”的说法,认为应该用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说话才相宜台湾的实践。如果唯有闽南话才有资格称为“台语”而把客家话置于“台语”以外,这是典型的福佬沙文主义或“台语沙文主义”。天然,他们并不反对作者在作品中顺应地使用方言,但这方言弗成太偏辟,必须各族群的东谈主都能读得懂。
在接头“台湾文学系是否在质变”时有两种趋势值得查抄,如蒋为文认为“台湾语文”是台湾文学系的“专科证照与专利发明”,其实所谓“台湾语文”不是来自福建,即是源于广东。不外于强调“台湾语文”的特殊地位,不但不会“失去台湾文学系的上风”[27]我要搞搞,反而会使台湾文学系的谈路越走越浩繁而不是愈走愈短促。另方面,深爱文学教育生态均衡与持续发展,无用过分强调台湾文学系与中文系的各异性以至对立,两者应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水火不相容。如果认为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是“两国文学”,那台湾文学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根之木了。
- 我要搞搞 爱的坚合手2024-11-15
- 我要搞搞 牵记梅贻琦校长130年生日——南加州清华学术文化节顺利举办2024-11-14
- 我要搞搞 周至:《梅的日间和暮夜》展现老年东说念主的形貌寰宇,众人提议优容对待薄暮恋2024-11-14
- 我要搞搞 我校隆起学友谢粤辉接纳央视记录片《中国医疗》栏目采访2024-11-12
- 我要搞搞 “携笔强军”实践队寻青岛红色图章,承先辈转变精神2024-11-12
- 我要搞搞 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艺术连络院2024-11-09